Search

《#讀友閒聊》續.「妳只是客人。」
  這篇是針對我之前寫的「妳只是客人」,一位讀友分享她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#讀友閒聊》續.「妳只是客人。」
  這篇是針對我之前寫的「妳只是客人」,一位讀友分享她的心情,經原作者同意,去除個人隱私的部份後全文刊出:

  ***讀友原文***
  今天的閒聊深有同感。
  不只是婆媳、婆婿,甚至是母子、母女都一樣有這種差異。

  我跟先生、娘家和婆家都在不同城市,結婚的時候為了不委屈任何一方,在三地都辦了一場婚禮(訂婚、結婚跟補請),在誰的城市就是誰的主場,完全依照那場的主場人的意思辦,各場盈虧自負。雖然累,但基本上沒有人有遺憾跟抱怨。(我們是兩邊的頭生子女)

  小孩出生的時候就沒這麼簡單了,我早早預定了「除了先生以外沒有人可以進房間」的月子中心,並且事前告知兩邊長輩,來了也只能隔著月中玻璃看,還不如等滿月大家一起看。

  娘家爸媽在滿月那天就來吃了頓滿月酒,抱了一天孫,賓主盡歡的回去。公婆則是堅持在出月中那天來到我們的城市待了一個星期(公婆住在別的國家,大概覺得飛一趟來要待久一點)所幸家裡空間有限無法讓他們住在家裡,我跟先生堅持不給他們家裡鑰匙,要來家裡之前先給我們電話,先生下去接人上來,晚上回附近的旅館休息,我們事前不斷勸他們來台灣一趟就出去走走玩玩,不要一整週都待在我們這裡。

  即使如此還是回想起來十分不適的一週,(細節應讀者要求略過),只能一直告訴自己忍這一週就好,也還好是不用一直待在一起,真的共處一室的時候還可以勉強保持禮貌。

  後來婆婆對先生暴怒,說就是要來幫忙的被我們拒於門外,到自己小孩家還不給鑰匙。先生無奈轉達希望他們只要玩孫就好,我們可以自己處理其他事情,婆婆聞言更加大怒說長輩要幫忙還不領情,後來是公公打圓場說大概是東西文化差異(我的大學時代在國外生活求學),值得稱讚公婆的是,他們都是罵自己兒子(也許是因為語言關係,要用自己的外語罵人很辛苦的)而且是在旅館進行,我不在現場,頂多就是看了幾天臭臉。

  娘家媽媽後來也抱怨,說他們也覺得被拒絕,「我們那時候哪敢這樣對長輩,時代不同我們學習尊重你們,但我們那時候哪敢這樣對長輩」無限循環,在幾個月來的電話中出現數次。
———

  我家有個「臭魚理論」:客人就像魚,放超過三天就會臭掉(而且天氣越熱臭越快),成年獨立後回老家也是如此。剛好跟凌大這篇講到的三天不謀而和。
  一起出去第三地或有小孩當潤滑劑可以撐久一點,但絕不住同房間。帶爸媽出門旅遊千萬跟團,不滿意都是旅行社的錯。

結論:
  經濟獨立,月子中心,乃新手爸媽的兩大幫手。不要錢的最貴。
  距離帶來美感,和價值觀不合的長輩,少見面,多送禮,定期電話問候,每次不要講太久。
  相處時放低對彼此的期待,不要有「他是家人他應該懂」的錯誤認知
  以禮相待,在誰的地方就尊重主人,然後不要待太久,而且一定要有後台喘息空間,盡量不要24小時綁在一起。

---
原文:「妳只是客人」
https://is.gd/UPUf6z

圖片 from Pinterest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浪漫冒險小說作家。 著有遺落之子、烽火再起、壞男人啟示錄等作品。 於春光出版、禾馬文化出版。
View all posts